首页 > 智能手机 > 手机评测 > iPhone > 正文

iPhone4手机辐射实测 通话时辐射超出标准12倍
2012-05-16 15:25  牛华网  大福  我要评论()
字号:T|T

手机辐射常识

当使用移动电话进行呼叫时,移动电话会发射手机辐射无线电波(也称为射频能量)。这些无线电波可被距离最近的基站接收,一旦基站接收到移动电话传来的无线电波,就会将其传输到交换台,交换台根据当前呼叫的类型将呼叫转接到另一个基站或固定电话线网络,从而实现通话,这就是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线电波或多或少的被人体吸收,从而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

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手机辐射大家都不陌生,但手机辐射是否具有危害目前国际上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1988年6月1日实施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http://www.envir.gov.cn/law/standard/59.htm》,职业照射导出限值和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电磁辐射的功率密度不能超过2W/平方米(200uW/平方厘米);生活环境中,电磁辐射的功率密度不能超过0.4W/平方米(40uW/平方厘米)。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表1 职业照射导出限值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表2 生活照射导出限值

测试工具:泰仕电场测试仪。该仪器是宽频带设计以监测50MHz至3.5GHz范围的高频辐射,具有无方向性的电场测试及高灵敏度。测量的单位及测量的模式均可选择以允许适用与比较大多数规范中所订立的限制值,测量结果可以用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及功率密度等单位表示,本次测试即采用功率密度单位表示。

测试工具

绝对误差(在1V/m及50MHz下):±1.0dB

测量原理:利用仪器测量手机在待机、通话等状态下的功率密度,该仪器可设定显示即使测量值、最大测量值或平均值测量,本次测量数值为一分钟时间之内不同距离间的即时最大值,也就是最大测量值。本次测试采用《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生活照射导出限值为参照标准。

由于日常生活中缺乏对电磁辐射测量的有关设备,导致大家对手机电磁辐射的数值并不是很明确。小编近日通过一款电磁辐射测量设备对iPhone 4手机进行了一次功率密度的辐射测量,具体结果如下表。

:由于环境、误差等原因,表中数据并不能反应真实数值。表中数据全部采用三次测量之后取平均值方法得到,数据仅供参考(数据单位为uW/平方厘米)。仪器有一定误差,设备从淘宝采购,中档测量设备。

通话:指手机在有SIM卡情况下与另外一个手机进行通话的过程。

拨打:指手机在播出号码但对方并未接通的过程。

结论和建议

图:iPhone4手机各状态辐射图表(0—1、5、10表示手机与仪器测试距离,单位为CM)

结论一:尽量使用耳机或免提接听电话

从数据中看出,iPhone 4在近距离通过状态时电磁辐射最高,达到了504uW/平方厘米,随着手机与测试仪器距离的增加辐射量减小。所以,在日常生活使用电话时,尽量使用耳机或免提使手机远离头部,可以有效避免辐射。

结论二:拨出电话时亦有辐射

数据指出,手机在拨打电话时距离越近,手机发出的电磁辐射越高。距离为0—1CM时仪器显示电磁辐射的功率密度达到129uW/平方厘米。所以,建议大家平时拨打手机时可以在接通后再放置耳边通话,尽量避免在拨号过程中受到手机辐射危害。

结论三:使用Wifi与GPS过程也有辐射

根据实测,在使用iPhone 4的Wifi与GPS功能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其数值约为通话时辐射量的十分之一,同样其辐射量也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手机电磁辐射有哪些危害

根据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委员会和美国加州健康科学评价机构得出的结论,电磁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罹患儿童白血病、成人恶性脑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流产等的危险性的增加,可能引起自杀和成人白血病。其主要危害有八个方面:

1、细胞癌化促进作用

2、荷尔蒙不正常

3、钙离子激烈流失

4、痴呆症的引发

5、异常妊娠异常生产

6、高血压心脏病

7、电磁波过敏症

8、自杀者的增加

其中孕妇和胎儿是最容易受到危害的,调查表明:

1到3个月为胚胎期,受到强电磁辐射可能造成肢体缺陷或畸形;

4至5个月为胎儿成形期,受到电磁辐射可能引起智力发育不全,甚至造成痴呆;

6至10个月为胎儿成长期,受电磁辐射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体质弱,抵抗力差。

注:手机辐射危害内容来自互联网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辐射 iPhone4

责任编辑:王新宇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